在戏曲艺术中徜徉

———记人文学院鲍开恺老师

期次:2017年第8期    作者:□英语16 孙碧琳   查看:131




  鲍开恺,博士,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等课程。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文艺争鸣》等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先后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校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青年五四奖章”。担任中文系师范技能培训教练,指导学生在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夺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初见人文学院的鲍开恺老师,只见一袭紫裙,一副细框眼镜,甜美温婉的微笑,流露出细腻柔和的古典之美,让人情不自禁就想走上前去交谈。
  “第一次听昆曲仿佛是遭遇了一段爱情”
  对于昆曲的喜欢,鲍开恺老师回忆自己第一次听到它,就觉得它很特别美,“感觉第一次听昆曲,仿佛是遭遇了一段爱情,那是一种奇妙的难以言表的感觉,心灵的一次触动。”
  鲍老师手里拿着一张标有清代昆曲工尺谱的项目卡,她解释道:“我一直很喜欢昆曲,所以不仅在做昆曲古典戏曲的研究,也经常自己唱昆曲,参加曲社和昆剧院的活动,切磋技艺。”说完,鲍老师展示了自己研究的工尺谱格式,左边是唱的字,右边是唱曲的旋律。如今,鲍老师已经融会贯通这些曲谱,将它们简化成简谱,便于大家识记。通过这个方法,把曾经尘封在图书馆、研究所里的戏曲文化变成鲜活的生命体,让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昆曲的传承一直会进行下去”
  鲍开恺经常在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上给大家唱一段昆曲,借此来熏陶同学们的文学修养和增加他们对昆曲的感性认识。也有学生向鲍老师学唱昆曲,不过她表示:“学昆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一节课只能教几个声韵,所以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还有一些想要做科研项目的同学会找到老师学习研究昆曲戏曲文化,鲍老师总会热心地带他们参观昆曲,请他们加入一些曲社,采访老艺人,参观艺台。老师特别提到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对昆曲有一定的兴趣,因此直到毕业离开苏州还在接触昆曲,并且现在正在做昆曲和日本戏曲比较的研究项目。
  “戏曲学习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专业可以从不同方向去研究。”老师举例道,“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可以研究戏台的结构,音乐学院的同学可以研究昆曲的韵律……有时候我总是跟自己的学生说,你们可能对昆曲还不感兴趣,但既然电视调到这个台,那我们何不放在这里看个几秒钟,了解一下,说不定就培养了兴趣。既然在苏州读书,昆曲自然是要了解一下的。”鲍老师感慨地说,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热爱她痴迷她,曲社总是会座无虚席,“我相信,昆曲的传承一直会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