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在地面步行 不在云端舞蹈

———访国家奖学金得主张若琛

期次:2016年第12期    作者:□学通社记者:陈嘉欣 孟茜 罗莎 王佳玲   查看:66






  张若琛,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13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学院第九届学生会主席,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江苏省大艺展征文比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2016“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获得校综合特等奖学金、高新创投奖学金、“苏房”奖学金,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2016年获国家奖学金。
  乌黑的长发,饱满光洁的前额,笑起来嘴角有两个醉人的梨涡。初见张若琛,她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她几番交谈后,记者们感受到,工作中的张若琛像是一把剑,锐利、果断;生活中的她,又像一掬水,感性而可爱。
  
沉醉文学世界 坚守学习底线
图书馆与自习室是张若琛每日必去的两个场所。在图书馆里,她经常翻阅各种专业书籍与期刊文献,沉醉在文学的无穷魅力之中。她最喜欢外国文学,尤其是外国的小说和散文。
  就小说而言,张若琛看过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读小说不仅仅是读故事,而是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读出故事背后的诗意。”诗意是指蕴含在小说背后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在刚刚接触外国文学的时候,张若琛感受到那是一个能够激起她无穷探索欲的领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像《德伯家的苔丝》、《复活》、《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等都是她心中的大爱,她的世界史观也在外国小说的阅读中一点一点建构起来。
  张若琛认为,年轻时就要多读一些好书,多品味文字,透过文字看到文章蕴含的真正深意。
  “我现在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呢,对外国文学的品味和感悟需要我花很多年去钻研,我也愿意为此而努力。”
  在中学时代,同学们大多习惯于问老师该怎么做,但在大学,老师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回首大学三年,身兼数职的张若琛在学习上没有丝毫松懈,前段时间她以平均绩点4.103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当问及学习的秘诀时,张若琛更是毫无保留地将之分享:“上课分配好注意力,即使有很重要的事情,也要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并且快速地进入状态。大学里的第一次考试千万不要草率地随便一考,只求及格就行,需要空出时间好好复习。作为学生会的干事,学习上更要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尽管成绩不是评定大学表现的唯一标准,但是,学习是个底线。”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张若琛一直喜欢跟孩子打交道,从小立志做一名教师。在大学三年中,她一直在普通话发音、口语表达、教学案例设计以及三笔字练习这四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
  今年5月末,人文学院鲍开恺老师根据汉师13级所有同学三年的专业课成绩排名选出了10个候选人参加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鲍老师让每个同学随机抽取课文准备1天半然后试讲。虽然是候选人之一,但张若琛不止一次想过退出选拔,因为她的试讲能力连她自己都不能肯定。这时,她身边的两个闺蜜徐亚钰和林菲一直给她加油打气。她们说:“你都参加过这么多比赛了,怕什么啊?就算没选上也可以试试嘛!”在她们的鼓励下,张若琛一遍遍地改教案、练试讲,在今年的儿童节这一天,她参加了学院内的选拔赛,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说是第一次站上讲台,还存在板书设计、内容设计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是人文学院的评委老师们看出了她的潜力。大三下学期,她接连在多场试讲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人文学院师范生技能大赛特等奖、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也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推荐参加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
  这个暑假,张若琛是恍惚和不安的,她每天在自我怀疑和自我肯定当中慢慢前行。她把自己写出来的字拍照发给教书法的熊壮老师指导,她与鲍开恺老师交流自己最近的状态和心境,她放弃了很多玩乐的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努力汲取营养。
  开学之后的训练生活是紧张的,师范技能的提升需要强大的理论知识保驾护航,张若琛把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两条主线一起抓。她每天按规定时间起床、准备比赛、睡觉,听惯了教室的锁门声和图书馆的闭馆声,路灯和夜色见证了她孜孜不倦的努力。
  离省赛还有一个月,张若琛仿佛进入了瓶颈期一般,教学设计没头没尾、教学内容干瘪空洞,甚至无法超越在训练之前的自己,鲍开恺老师直言说:“你不是进步,是退步了,但是这很正常,因为理论知识占了50%的比例,你心里难免会给理论多一些时间,但是省赛的每一个选手在每一项拉开的差距都非常小,到最后,只有零点几、零点零几分的差距,切记不能够顾此失彼。”她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句句刻印在了张若琛的脑海中。张若琛再次修改了自己的考前计划,把控好省赛的评分标准。
  比赛前一天张若琛紧张而兴奋,只睡了1-2个小时,但是第二天还是精神饱满,带着老师们的期许、带着鲍开恺老师的“爱心干果”、带着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走向了战场。最后一门的试讲结束之后,她从主教学楼走出来,看着盐城师范学院两旁的花草和大街上人来人往,她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我不是独自跋涉,而是有内心深处的梦想陪伴着。”这一路上,张若琛收获到了老师的期许、省赛伙伴们深厚的友谊,她体会到默默支撑自己的是日渐强大的内心和与日俱增的勇气。虽然比赛结果还没出来,但回首比赛经历,她笑言好似自己一直把控的火车终于从漫长的隧道中穿出,眼前出现了漫天遍野金黄的麦田。
  
欲达其志 必炼其才
刚进大学,张若琛就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和省级征文比赛。这两次大型比赛给她提升了很大的信心。在2016年初,通过老师的引荐,她参加了“挑战杯”。“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我既欣喜又惶恐,但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中,我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我和战友们五个月的奋战,朝九晚五地苦扎于实验室。”张若琛笑着回忆说,有一次,他们晚上11点才从实验室出来,保安大叔已经锁上了大楼的门,于是他们就在实验室里呆了一夜,那种体验是奋战过程中难以忘怀的感受。”她始终坚信,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最终的结果,不会太差。怀揣着这份自信与信念,他们团队最终获得了“创青春”速度中国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大一时,张若琛同时加入了六个社团———校社团联、学院文艺部、校英语协会、光线传媒校园俱乐部等。虽然很累,但她一直坚持把学习和工作协调好,也培养了坚定的意志力和责任心。张若琛认为,做学生工作可以锻炼很多方面的技能,比如经常写策划的人,锻炼多了,相较其他没什么经验的同学就会突出很多,文字的掌控能力也会更强一点;在与人打交道方面,同学们会围绕工作与他人沟通交流,就会懂得怎么表达更能够让人接受,而且情商也会有提升。这些都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成长到怀才的璞玉所必不可少的积累。
  张若琛说,这是一个偏向责任心的时代,社会总是向有才能而且有责任心的人倾斜。“自己做好了,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肯定能够把事情安排得妥当,让他人觉得你可以让人放心,他人也就放心把工作交给你。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到底,勇于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希望学弟学妹们抓住机会,好好把握自己的未来!”
  工作中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张若琛却极少抱怨,在她的个人空间,同学们总能满满地感受到她带来的正能量。在生活中,她平易近人,和朋友的关系依旧融洽。她的舍友说:“她啊,一点学生会主席的架子也没有。节假日我们有时要坐车回家,张若琛就会骑着车送我们去车站,特别善良体贴。”有时工作任务重一直忙到深夜才回宿舍,她知道打扰了室友的休息,抱歉之余更是尽力补偿。她与舍友们分享欢乐,举手小事从不推却。张若琛一直给身边的人带来舒适和蕴藉,温润着彼此之间的情谊。她就像一株静静绽放的水仙,不知不觉地将芬芳散到身边人的身上。
  这三年,是张若琛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有些事情,或许放在25岁或者以后我可能会做得更好。但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做了,无论好坏,都是一种珍贵的记忆,当我回想起大学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内容的。”“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维特根斯坦的这句名言成为了她的座右铭,她将继续用一个又一个三年去诠释对青春、对奋斗的坚守。
  
师长评价:
  人文学院鲍开恺老师:“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对张若琛最初的印象,来自她的模拟授课《再别康桥》。声情并茂的朗诵,清俊飘逸的板书,细致严谨的教学设计,让我看到了一位中文师范生出色的综合素质。之后与她的深入接触,则让我越来越感动于她认真扎实的学习态度。更让人欣喜的是,她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建议,能够迅速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具有如此禀赋与悟性的优秀女孩,性格却如此单纯爽朗、阳光灿烂,宛如可爱可亲的邻家少女。“清丽如玉,颖慧若琛”,这是我眼中那个出类拔萃的张若琛。若琛,加油,老师永远为你骄傲!
  人文学院孙虎老师:张若琛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读书,认为学生当以读书为第一要务,不断以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读书明理,在阅读形成明智的判断力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做事用心,考虑周到细致。积极进取,有勇有谋,充满睿智。她在活动组织中从容不迫,一切都那么自然而流畅,展现出很高的情商与智慧。
  熊壮老师:她是一个可爱率真的女孩,她让人一眼就记住的是很干净透明的笑容,清如山泉,灿若秋阳。她独立、自信、勤奋,不浮华、不矫饰。她赋予当代大学生阳光而奋进的气质,一定程度地消解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是浮躁的一代的偏见。在她渐次展开的人生美丽画面中,我们发现了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