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非遗撕纸

———指尖上的艺术

期次:2016年第13期    作者:●视觉传达设计13 翟天麟   查看:264








  “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是徐州最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让徐州成为了著名的千年帝都。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在徐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充斥着各种“非遗”的载体。如早点里的徐州砂汤工艺、徐州的伏羊习俗、茶余饭后人们听的徐州梆子和柳琴戏、口口相传的九里古战场传说、彭祖传说等等。徐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项。部分传统美术和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已列入生产性保护。
  说起徐州的民间艺术,翟家大院撕纸一定是最亮丽的招牌之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民俗博物馆翟家大院的工艺,它已传承了四百多年。但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没落甚至濒危不同,翟家大院撕纸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翟家大院撕纸作品题材丰富,反映民间习俗等,它是一种类似剪纸但和剪纸不同的平面镂空艺术,因为不需要画草稿而且不需要工具,是一种完全用自己的身体来跟纸交流的艺术。剪纸艺术随处可见,而“撕纸”艺术寥寥无几,以家族形式传承的撕纸绝活全国仅有徐州翟氏家族这一脉。翟家大院撕纸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纸艺艺术的传统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徐州艺林一绝。
  翟家大院就坐落在徐州这座极具魅力的城市中,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建筑保护中心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徐州民俗博物馆里,也是全国唯一以家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翟家大院撕纸的诞生地,支持和传承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守护着优秀的民族文化,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至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过徐州,在翟家的亭中小住,翟家大院撕纸传承人翟允之向乾隆表演了撕纸工艺,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欣赏,翟家大院撕纸由此发展下来,深受百姓的喜爱。清末时期,翟家一支传承人翟锡浒作为翟家大院撕纸项目的奠定者,成为现代翟家大院撕纸的第一代传承人,开创了现代翟家大院撕纸的新格局。
  我出生于撕纸世家翟家大院,祖父是现代翟家大院撕纸的第四代传承人,这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载满了我的祖先们的许多记忆。院里栽着寓意事事红火的柿子树、石榴树,展厅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撕纸。从4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撕纸工艺,从小受家庭熏陶的我便爱上了撕纸,17年来我都跟纸打交道,对纸的纹理十分熟悉,这些生活积累为我后期的创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一幅幅不同于画笔、相机呈现的另一种美。18岁时我成为家族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文化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时代变迁,撕纸艺术代代传承,工匠精神从未磨灭。回望18年的从艺生涯,如果撕纸是一种食物,也许撕纸是我唯一必须的食物吧。
  记得第一次撕出了一幅桃花与鱼儿的作品,祖父与父亲非常惊讶,撕法与父亲教导的传统撕法不一样,我把看到的现实当中的事物融入到撕法当中———平时经常养鱼儿玩,所以对鱼儿的外形非常的清楚;翟家大院里种了许多桃树,对桃花的外形非常清楚,我就以自己所观察的角度与撕纸结合,这让我的作品更加写实一些。我觉得撕纸不只是在传承这门技艺,更多的是在表达我的所见所闻和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撕纸在汉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质朴简洁、豪放大气的风格特征,有阳刚之美。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因此,我在成长过程中创作了一系列汉韵题材的撕纸作品,并在个人撕纸画展上展出。
  那年夏天,我顺利地考入了苏州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艺术篇章。学校给了我梦想的平台,在艺术学院创意园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从民俗生活到人物头像,从装饰画到动漫画,不断地探索着创作方向。在苏州开启了我的撕纸之路。
  我总想,我要对得起这门艺术,因为它不属于个人,它是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我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立足于这个社会,让撕纸工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尽最大的努力来为这个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我夜以继日的创作,继承家传技法努力达到精湛的技艺,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在成为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泉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翟家大院撕纸”代表性传承人后,我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民间传统技艺原本就来源于民间,最终还是应该回归民间,让更多的人传承下去,将这门技艺发扬壮大。
  记得在一次民俗文化节上,我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香包58岁的传承人王振霞交谈。“现在随着社会、工业、技术的发展,这种纯手工技艺已经慢慢地被取缔,而且现在能够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不久前,两名20多岁的年轻人,特意找到我拜师学艺,但没学几天,便没了兴趣,放弃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个东西不了解,更谈不上兴趣。”老师叹了口气接着说,“传承人少,皆已年过古稀,面临‘绝唱’。现在像你这样传承发扬国家民俗文化的大学生已经不多了,现在的传统民俗技艺急需年轻一代传承守护啊。”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失传的危机。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更多的人来一起保护及传承。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辈加入到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队伍中,让民间艺术绽放光彩。
  文物古迹、非遗项目,地域文化之一隅;见证历史、讲述历史,世代承续,文脉不衰!中华文保,数以千计;非遗项目,林林总总!而如今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少,多数皆已年过古稀,面临“绝唱”。如何“守护文化”、“守望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该做的事!”
  非遗撕纸,彭城记忆。我将会继续用这份技艺在艺术的世界里捕捉着传统与现代的美,使传统的技艺得到继承和发展,焕发出生机。